- 相關推薦
峨眉山月歌思念的詩句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詩句了吧,詩句一般飽含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幻想。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詩句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峨眉山月歌思念的詩句,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峨眉山月歌》原文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賞析
這首詩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全詩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唐詩箋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發清溪,及向三峽,忽又不見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詩自神韻清絕。”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韻關系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特明(“秋月揚明輝”)。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讀者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成連動式謂語,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在固定位置觀水中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靈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進入岷江,向三峽駛去。“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青年,乍離鄉土,對故國故人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而明月畢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表現了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語短情長。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而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詩中詠月的地方,都在抒發江行思友之情,令詩人感到很陶醉。
本來,短小的絕句在表現時空變化上頗受限制,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而此詩所表現的時間與空間跨度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個字中,地名出現了五處,共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王麟洲語),其原因在于:詩境中無處不滲透著詩人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串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形象,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一起來。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富于變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虛用;“發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而在句中位置也有不同。這樣,詩句就顯得沒有痕跡,妙入化工。
《峨眉山月歌》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漢族,出生于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于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南)。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于安徽當涂,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一、詩句中的思念載體
月亮:“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中,秋夜的半輪明月是核心意象。月亮自古象征思念,詩人以月起興,將月光與江水交融,既描繪眼前景,又暗寓對故鄉的眷戀。月光隨水流向遠方,如同思念延綿不絕。
地名串聯:“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中,清溪、三峽、渝州等地名的快速轉換,既展現行船匆匆,又通過 “思君不見” 強化思念。“君” 可指友人或故鄉,地名的推移暗示距離漸遠,思念卻愈發濃烈。
二、思念的情感表達
時空交織的思念:全詩四句二十八字,卻涵蓋從峨眉山到渝州的空間跨越,以及從夜晚出發的時間線索。時空的延展凸顯思念的綿長,詩人在行進中始終被思念縈繞,景隨情變,情與景融。
留白式抒情:詩中未直抒 “思念” 二字,卻通過 “影入江水流” 的動態與 “思君不見” 的悵惘,將思念藏于景物與行動中。這種含蓄表達讓思念更顯深沉,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
三、藝術手法與思念的體現
借景抒情:以峨眉山月、平羌江水等自然景致為依托,將無形的思念寄托于有形的景物。月光無處不在,如同思念伴隨詩人旅途,成為情感的可視化載體。
敘事中含抒情:“夜發清溪” 的敘事交代行程,“向三峽”“下渝州” 的動作描寫暗含行色匆匆,而 “思君不見” 的抒情句穿插其中,使敘事與抒情結合,展現思念在旅途中的持續存在。
四、文化背景下的思念內涵
盛唐羈旅情懷:李白青年時離蜀漫游,此詩寫于出蜀途中。在古代交通不便的背景下,離別后的思念尤為深切,詩句中蘊含著游子對故鄉山水、親友的雙重牽掛,體現盛唐文人漫游中的普遍情感。
月亮意象的文化傳承:繼承《詩經》《楚辭》中月亮象征思念的傳統,李白將個人情思融入闊大的月夜江景,使思念突破個人情感,具有普遍的共鳴性,讓讀者能感受到跨越時空的離別之愁。
【峨眉山月歌思念的詩句】相關文章:
李白《峨眉山月歌》09-26
李白:峨眉山月歌06-23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07-21
李白 峨眉山月歌10-13
《峨眉山月歌》李白04-19
《峨眉山月歌》閱讀答案12-14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05-12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07-28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07-07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