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提高文言語句翻譯能力;
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論證方法。
3、理解文意,背誦全文。
【學習重點】
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學習難點】
詞類活用及特殊句式。
【使用說明】
1、獨立完成本學案,注意對自己存在問題和疑惑的記錄和總結。
2、各組組長督促落實,爭取全部達標。
3、課時預設:3課時
【導學過程】
一、預習階段
1、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陽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后人稱之為韓昌黎、韓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師補充: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他的整個中年時代是不得志的。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因此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師補充導入:
《程門立雪》的成語故事導入新課: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可見其對老師的尊敬;現代社會尊師重道也蔚然成風,毫不遜色于古人,人們把老師比喻成“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然而,在魏晉以后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們輕賤老師,社會上從師之風日下。在這種情況下,唐代散文家韓愈卻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批判“恥學于師”的陋習,F在,我們就來學習千古佳作《師說》,從中感受韓愈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2、預習自測:
自讀全文,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句讀( ) 阿諛( ) 郯子( ) 萇弘 ( )
老聃 ( ) 經傳 ( ) 李蟠( ) 或不焉( ) 貽 ( )
借助工具書疏通文章,給有標注的字、詞、句解釋和翻譯:
古之學者(求學的人)必有師。師者,所以(來用……的)傳道受( )業解惑也。人非生而(就,承接)知之(道理)者,孰能無惑?惑而(卻 )不從(跟從)師,其(那些)為(成為)惑也,終( 始終 )不解矣。生乎( 在 )吾前,其( 他們)聞道也(舒緩語氣)固(本來)先乎吾,吾從而( 跟從(他)并且)師(以…為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以……為師 )道(道理)也,夫庸知(哪用知道 )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因此、所以)無(無論)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存在的地方),師之所存(存在的地方)也(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第一段,以教師的重要作用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從師的原則,提出中心論點。
嗟乎!師道(從師求學的道理 )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人圣人,其(他們)出(超出)人也遠矣,猶且(尚且)從師而問焉(他們);今之眾人(一般人),其下(低于,名作動)圣人也亦遠矣,而(卻)恥( 以……為恥)學于師。是故圣( 圣人)益(更加)圣(圣明),愚(愚人)益愚( 愚昧 )。圣人之所以(……的原因 )為圣(圣人),愚人之所以為愚,其(大概)皆出于此乎?愛其(自己)子,擇師而教之;于(對)其身也,則(卻)恥(以……為恥 )師焉(語氣詞),惑(糊涂)矣!彼(那些)童子(兒童)之師,授之書而(并且)習其句讀(文字的誦讀)者,非吾所謂( 所說的)傳其解其惑者也。句讀之( )不知,惑之不解(句式是 ),或(有的 )師焉,或不( )焉,小學(小的方面學習)而大遺,吾未見其明(明智)也。巫醫,樂師百工之( 這些)人,不恥( 以…為恥)相師(互相學習)。士大夫之族(類),曰師曰弟子云(說)者,則(就)群聚而笑之。問之,則(就)曰:“彼(他)與彼年相若( 相似)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阿諛)!眴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不屑一顧),今其智乃(竟然)反( 反而)不能及,其( 表感嘆語氣 )可怪也歟!
第二段,論述“師道之不傳”,批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惡劣風氣,從反面論證中心論點。
圣人無常( 固定)師。孔子師( 以……為師 )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其賢不及(比不上 )孔子?鬃釉唬骸叭诵,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 )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 學問技藝 )有專攻(專門研究 ),如是( 像這樣 )而已(罷了)。
第三段,以孔子為例,進一步從正面論證中心論點。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 愛好 )古文,六藝(《詩》《書》《禮》《易》《春秋》《樂》)經傳( 經文和傳記 )皆通習( 普遍學習 )之,不拘(拘束 )于( )時( 時風 )(句式是 ),學于余。余嘉( 贊賞 )其能行古道(古人從師之道 ),作《師說》以( 用來 )貽( 贈送)之。
第四段,點明寫作緣由。
二、合作展示
1、填寫下面文章結構一覽表:(學生導學案刪去)
段落 論點及主要論據 作用
一 總論點: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全文總綱
二 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論據:1、古之圣人,從師而問。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2、士大夫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 身,則恥師焉。
3、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群聚而笑 第一個分論點,正反對比論證中心。
三 論點:圣人無常師。
論據:1、孔子從師的行為。
2、孔子從師的言論。 第二個分論點。從正面論證中心
2、用原文回答:
(1)作者主張如何選擇老師(從師的標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拓展: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句話歷來被視作是“教師”職業的權威定義,同學們天天也接觸教師,你認為這句話是不是很好地概括了“教師”的全部職責? 你心目中理想的教師是什么樣子的?
(2)作者批評了“士大夫之族”的哪些錯誤態度?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作者對于師生關系提出了怎樣的看法?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笔枪实茏硬槐夭蝗鐜煟瑤煵槐刭t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3、在我們的身邊,存在著文中揭露的許多現象。請各小組從文中找出和這些現象相符的句子來說一說。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小學而大遺
……
4、我們從文中了解了哪些“從師的道理”?(學生導學案刪去)
教師的職業是“傳道受業解惑”。我們常人都“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我們從師要“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不從師就會“愚益愚”。“愛其子,于其身”都要“擇師而教”。學習不可“小學而大遺”。互相學習不必有“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顧慮!
四、知識歸納
歸納、整理課文中“師、之、其”的用法
(1) 師
課文中出現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⑴作名詞,有兩種情況。
①、作“老師”講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作“專門技藝人”講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⑵作動詞,有三種情況。(名詞作動詞)
①、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②、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系)
③、做“以……為師”講。(意動用法)
(2) 之
課文中出現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⑴、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①、指代人或事物 擇師而教之
②、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⑵、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①、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 古之學者
②、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③、表示賓語前置 句讀之不知
④、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⑶、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①、作代詞,指代自己 君將哀而生之乎
②、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
③、作動詞,“到”、“往” 吾欲之南海
(3) 其
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
⑴、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①、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②、復指,作主語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③、作兼語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④、作定語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⑵、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①、表猜測 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②、表感嘆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五、訓練反饋 (學生導學案刪去)
1.下列句子停頓不正確的一組是( D )
A.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B.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吾從而/師之
2.對下列句子中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B )
A.作《師說》以貽之 貽:贈送
B.不恥相師 師:老師
C.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道:風尚
D.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聞:懂得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D )
A.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B.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C.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D.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4.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的“師”字的意思。
A.古之學者必有師( )
B.吾從而師之( )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
D.猶且從師而問焉( )
解析:(1)D(吾從/而師之) (2)B(師:學習) (3)D(A.有-又,暴-曝B.生-性C.受-授) (4)A.老師B.以……為師C.掌握專門學問或技術的人D.老師
5.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在句中的意思。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B.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
C.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
D.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
6.指出下列句子各屬于什么句式。
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 )
B.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C.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
D.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
7.下列各句加點字的意思與例句中加點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A.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C.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D.其如土石何?
8.對本段文字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正面闡發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學習的惡劣風氣。
C.正面闡述了從師學習的重要途徑。
D. 反面批評古人從師的途徑和擇師標準。
解析:5.A.更加B.以……為羞恥C.丟棄D.不屑一提,看不起6.A.賓語前置句B.判斷句C.介賓短語后置句D.介賓短語后置句7.C(例句和C是代詞,ABD皆為語氣詞)8.B
六、課內外綜合實踐
閱讀下段文字,回答有關問題
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也。等于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安相問難,審問而明辨也!稌凡辉坪?“好問則!薄C献诱摗扒蠓判摹,而并稱相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弊佣餮浴白鸬滦浴倍鴼w于“道問學”,問且先于學也。
1.用“||”線將原文分成兩層,并歸納層意:
第一層: 第二層:
第1層:開頭-一審問而明辨也:問各種不同人都能有所收獲。
第2層:問是進德修業的重要條件。
2.文中“求放心”的意思應是指( D )
A.請求別人相信自己,放寬心 B.追求一種豪放坦蕩的胸懷
C.尋找一種使自己舒心的境界 D.找回自己放縱散漫的心
3.文中“尊德性”而歸于“道問學”的意思是( )
A.君子重視品德修養時,就歸結到要好問勤學。
B.君子尊重有德性的人,是由于他們好問勤學。
C.君子重視品德修養時,就去向有道義的人求學。
D.君子尊重有德性的人,必須走做“學問”這一條路。
4.本文與《師說》的論證角度有什么不同?
答:《師說》:強調“師”的重要性;主張“從師而問”“學于師”。
本文: 強調“問”的重要性,主張“學必好問”。
七、觸摸高考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題。(2003年北京高考試題)
邴原十一歲而喪父,家貧,早孤。鄰有書舍,原過其旁而泣。師問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夫書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則羨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心中惻然而為涕零也!睅熞喟г远鵀橹唬骸坝麜啥!”答曰:“無錢資!睅熢唬骸巴悠堄兄,我徒相教,不求資也!庇谑撬炀蜁。一冬之間,誦《孝經》《論語》。自在童齔之中,嶷然有異。及長,金玉其行。欲遠游學,詣安丘孫崧。崧辭曰:“君鄉里鄭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贬略唬骸班嵕龑W覽古今,博聞強識,鉤深致遠,誠學者之師模也。君乃舍之,躡屐千里,所謂以鄭為東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說,誠可謂苦藥良針矣,然猶未達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規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豈可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謂仆以鄭為東家丘,君以仆為西家愚夫邪?”崧辭謝焉。又曰:“兗、豫之士,吾多所識,未有若君者;當以書相分!
原重其意,難辭之,持書而別。原心以為求師啟學,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書何為哉?乃藏書于家而行。 (《三國志》卷十一注)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師亦哀原之言而為之泣 哀:悲傷 B.崧辭曰 辭:推托
C.鄭君學覽古今,博聞強識 識:見識 D.君乃舍之 乃:就
B(A句“哀”是感到哀傷的意思;C句“識”是記住的意思;D句中“乃”是轉折連詞,可譯作“卻”。)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部分與現代漢語的意義完全不同的一項是( 。
A.夫書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B.心中惻然而為涕零也。
C.君鄉里鄭君,君知之乎?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A(A句“具有”是“俱有”,即全都有,與現代漢語中“具有”的意義完全不同;B句的“涕零”是流淚的意思,這個意義今天還在使用,如“感激涕零”;C句的“鄉里”是同鄉的意思,現在“鄉里”仍含有這個意思;D句的“交游”是交朋友的意思,這個意義今天還在使用。)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原過其旁而泣 子路拱而立
B.一則羨其不孤 秦貪,負其強
C.豈可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 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 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D.當以書相分 斧斤以時入山林
C(C組“之”都是取消句子獨立性的用法;A“原過其旁而泣”的“而”表示順承關系,相當于“就”,“子路拱而立”的“而”表示方式和狀態;B組兩個“其”都是代詞,“一則羨其不孤”的“其”代他們,“秦貪,負其強”的“其”代自己;D組“當以書相分”的“以”是“用”的意思,“斧斤以時入山林”的“以”是“依照、按照”的意思。)
4.下列各句括號中是補出的省略成分,正確的一項是( 。
A.(師)于是遂就書。 B.(師)金玉其行。
C.君似不知(鄭君)而日然者。
D.(原)又曰:“兗、豫之士,吾多所識,未有若君者;當以書相分!
C(A句的主語應當是邴原,B句的主語仍然是邴原,D句的主語應當是孫崧。)
5.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D )
A.邴原童年喪父,家境貧寒,因而時常感傷哭泣。
B.邴原舍鄭君而求學于孫崧,是因為孫崧的學問更大。
C.邴原認為孫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樣誤解了自己。
D.邴原把書藏在家里不讀,是因為他對求學有更深的認識。
6.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先生之說,誠可謂苦藥良針矣,然猶未達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規不同。
先生的話,真可以說是苦口良針了,但還是沒有完全了解我內心的志向。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
附:學習論證
論證,就是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常見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比較論證,對比論證……事例論據要典型、確鑿、有影響力。事例的敘述要簡明扼要,切忌拖泥帶水,過于詳細。舉例是為了證明觀點,不是為了弄清事實,切忌本末倒置。事例切忌單一狹隘,要豐富廣闊,要點面結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輝。同類事例掌握多時可考慮采用句式排比列舉。事例列舉之后要簡短分析,忌有例無證。……
教學后記:
鄭方
[《師說》 導學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相關文章:
4.《談中國詩》導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