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心理健康教育《乘坐生命的列車》教學反思范文
在發展不斷提速的社會中,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后。我們該怎么去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乘坐生命的列車》教學反思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心理健康教育《乘坐生命的列車》教學反思 1
乘著市教育局的精品課程的風,使我有機會更好地設計自己的課程,也讓我在其中學到了一些東西,也成長了許多。如:學會了規劃一個完整的課程,更注意教學的設計及引導語的使用,作為一個項目的主持人,學會了協調各方面的工作等等。以下是我上完《乘坐生命的列車》的點滴想法:
一、教學的設計
導入新課 生命初始時(出生) 生命過去式(童年) 生命現在時(青春) 生命將來時(未來) 觀看《人生旅程》、結束。本課的教學設計我自己是比較滿意的,熱身游戲設計得非常巧妙,很自然地就引出了課題,整個教學思路清晰,層次遞進,且很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這節課是我上了幾次以后,改了又改,在四改后才定下來的。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在教學思路設計方面多下功夫,因為教學思路的設計直接關系到一堂課的成敗。
二、課堂的組織
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在課堂上,教師如何組織、引導學生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為了使課堂進行的順利,我首先組織好流暢的銜接語,做到教學各環節的自然過度。課堂上,學生在解決有些問題時會有難度,需要教師的啟發。我對學生的啟發、學生發言的評論能做到簡潔、一針見血、簡潔、提取精華,而不是單純的'重復。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如何做好引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是值得我深入學習的。
三、豐富的情感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需要教師面帶微笑,用豐富的情感感染學生,使學生的心靈得到洗禮。每次上課我都能做到教態自然、大方,面帶微笑,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神態、動作去引導、影響學生,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拓寬視野,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從心理課得到收獲。
通過這次精品課程,我學到了很多,得到了歷練。同時,在這次歷練中,也充分暴露了我的不足,很多地方還需要加強磨練。如:電腦軟件的運用有待加強,寫反思、建議、論文的能力也同樣要加強等等。作為一名資歷尚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還有很多東西需要我學習。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還要虛心向同行們學習,把握機會磨礪自我,爭取更大的進步。
借用《乘坐生命的列車》的結語來結束本文:一路風景,有絢爛、有悲涼、有順利、有挫折,這段路上我們有煩惱,更會有快樂,無論遇到怎樣境遇,都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讓我們懷著一顆青春的心,跨出青春的腳步,好好去體驗、用心去經歷,讓我們乘坐生命的列車一起去感受我們美好的生活吧!
心理健康教育《乘坐生命的列車》教學反思 2
《乘坐生命的列車》以 “人生如列車旅行” 為隱喻,引導學生思考生命中的相遇與離別,是一節聚焦生命教育與情緒管理的心理健康課。本次教學后,結合課堂反饋與學生表現,我有了諸多思考。
從教學目標來看,多數學生能理解 “列車” 象征人生旅程,“乘客” 代表生命中出現的人,基本達成認知目標。在情感體驗環節,通過 “寫下最重要的三位乘客”“模擬到站離別” 等活動,不少學生露出動容的表情,甚至主動分享與家人、朋友的故事,說明情感共鳴初步形成。但部分性格內向的學生參與度較低,僅在小組討論中被動回應,未能完全敞開心扉,這是后續需改進的點。
教學環節設計上,“繪制生命列車時刻表” 活動效果超出預期。學生用時間軸標注生命中重要事件,有的畫出生日時父母的驚喜,有的記錄轉學與好友分別的場景,具象化的表達讓抽象的 “生命旅程” 變得可觸可感。然而,“模擬離別” 環節的引導稍顯倉促。當學生寫下 “即將下車的人” 時,部分人出現焦慮情緒,雖及時進行團體安撫,但未預留足夠時間讓個體傾訴,可能導致情緒疏導不徹底。
教學方法方面,采用的`情景模擬、小組合作等方式符合初中生特點,但多媒體素材的運用可更豐富。比如播放短片《生命中的過客》替代單純的語言描述,或許能引發更強烈的情感沖擊。此外,課后延伸活動 “給三年后的自己寫一封信”,回收后發現近八成學生能結合課堂感悟規劃未來,說明教學效果有一定延續性。
總體而言,本課在引導學生正視生命中的聚散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對個體差異的關注、情緒疏導的深度仍需加強。未來可增設 “一對一傾訴角”,讓內向學生有安全的表達空間,同時細化離別場景的引導語,幫助學生建立 “珍惜當下、接納變化” 的積極心態。
心理健康教育《乘坐生命的列車》教學反思 3
作為一節面向小學生的生命教育課,《乘坐生命的列車》旨在通過童趣化的設計,幫助學生理解 “相遇與陪伴” 的意義。課后回顧整個教學過程,既有值得肯定的亮點,也存在需要完善的細節。
在教學目標設定上,針對小學生認知特點,將 “理解生命旅程中的不同角色” 轉化為 “認識列車上的乘客”,降低了理解難度。課堂伊始,用玩具小火車道具引入主題,孩子們立刻被吸引,紛紛舉手說出 “希望列車上有爸爸媽媽”“想讓好朋友坐在旁邊”,快速進入學習狀態。通過 “給乘客畫笑臉” 活動,學生用彩筆為家人、老師、同學畫像,在繪畫中自然流露對身邊人的情感,達成 “感受陪伴的溫暖” 這一目標。
教學環節的遞進性值得肯定。從 “認識列車長(自己)” 到 “邀請乘客上車”,再到 “送別下車的乘客”,每個環節都以游戲形式展開。特別是 “氣球傳情” 游戲,孩子們通過傳遞氣球分享 “和好朋友的一件開心事”,在歡聲笑語中體會相遇的美好。但 “送別環節” 的處理略顯生硬。當講到 “有些乘客會提前下車” 時,有學生問 “他們還會回來嗎”,雖然用 “就像蒲公英種子會飛到新的地方” 來比喻,但部分低年級學生仍面露困惑,說明比喻的貼切度需進一步考量。
教學資源的運用上,繪本《小火車的旅行》的融入讓課堂更生動。書中 “小火車遇到暴風雨時,乘客們互相幫忙” 的情節,引發學生討論 “遇到困難時誰會幫助自己”,自然過渡到 “珍惜身邊人的陪伴”。不過,課堂生成資源的捕捉不夠及時。有個孩子說 “我的列車上有流浪貓”,這個充滿愛心的想法未被深入挖掘,若順勢引導 “生命中還有哪些特別的‘乘客’”,或許能拓展學生對 “陪伴” 的理解。
從學生反饋來看,課后繪畫作品中,85% 的`孩子都畫了 “載滿人的列車”,并在旁邊標注 “永遠不分開”,雖然想法天真,卻真實反映出課堂對情感的觸動。但也發現,部分孩子對 “離別” 存在恐懼,有家長反饋孩子回家后問 “媽媽會下車嗎”。這提示我們,在后續教學中需增加 “暫時離別” 的情景,如 “爸爸出差就像暫時下車,還會回來的”,幫助孩子區分 “短暫分離” 與 “永久離別”,減少不必要的焦慮。
總的來說,本課通過童趣化設計讓學生感受生命中的溫暖,但在離別教育的梯度、生成資源的利用上仍有提升空間。未來可結合繪本續編 “小火車的新旅程”,讓學生在創編故事中理解 “離別是為了更好的相遇”,逐步建立積極的生命觀。
【心理健康教育《乘坐生命的列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生命的列車08-27
《談生命》教育教學反思06-26
生命的列車作文04-19
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反思09-19
生命的列車原文欣賞11-05
生命的列車的參考教案08-10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07-07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08-12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06-20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10-22